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讀書會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的圖片搜尋結果

食一乙16號鍾家宏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心得

  勇氣常常被每個人當作口頭禪一樣掛在嘴邊,曾幾何時有人做得到,克服恐懼的勇氣?又或者是追夢的勇氣?

  書名中:被討厭的勇氣,在所有人的生命當中,每個人都是彼此的過客,也許是過眼雲煙,又或者是熱鐵烙膚,會出現在彼此的生命當中,肯定是上天安排好的一切,也許對方做出了令你印象深刻的事,讓你人際關係方面又上了一課。

  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也許是個口號,也許是個理想,也許是個憧憬,但,想要做到人人都能幸福又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舉例來說:前幾年北韓的金正恩,時不時就要發射飛彈,共產主義使北韓的人民想盡辦法想要逃到南韓

北韓的人民就幸福嗎?美國,世界第一強國,工廠一堆,排放了大量的空汙,地球的所有人就幸福嗎?在看近一點,對待每個人的態度又是否一致同仁?肯定會有某些人是自己所排斥的,相反的,別人也會對你有所排斥?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真的是幸福的嗎?

  幸福不幸福,其實都是看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如果你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沒有鬥爭、沒有心機的世界中,那麼我猜,你一定是個無比幸福的人。自由是每個人崇尚的一個理念,所有人都想獲得自由,那麼,自由又是甚麼?無拘無束?無法無邊?無憂無慮?不,我覺得是做好自己所有做到的本分,不去觸碰任何可能危害到自己或他人的一切事情,因為那些事情只會導致自己無法獲得到自由,甚至是死亡,有一首歌的歌詞我一直都非常喜歡:「也許你很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就算拚了命,只為了,得到一次肯定。也許你很在意,是否在別人的心裡,我就算拚了命,只為了,換得一點憐憫。」這首歌的歌詞我覺得完美的呈現了現在人活在別人眼皮底下,替他們做牛做馬,只希望對方把自己當作朋友,可惜的是,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也會走,不屬於你的東西,遲早都會消逝不見。

  自由是崇高無上的,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去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的,這些從嘴巴說說很容易,實際要去做其實是非常難的,活在一個團體裡面很難不去在意別人是否會對自己指指點點,會把自己包裝得非常好,使自己完美無缺、無可挑剔,做這些事不就是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嗎?有很多人想要把自己變成對方想要的模樣,也許一開始可以忍受,但久而久之也會無可忍受,累了,倦了。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人可以取代你的位置,你就是你,不必為了任何人改變自己,因為,你就是最特別的那個,我相信朋友不是拿來諂媚的,朋友是會互相照應,提供你有用的建議,而不是嫌東嫌西的,把你糟蹋的一無是處。

食一乙18號呂翊甄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心得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由一個沒有自信的年輕人向哲學家提出種種在生活上的疑問。閱讀此書時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名年輕人,因為他的觀點以及提出的問題都和我的想法相當雷同,因此能夠深深融入書中內容,能清楚的了解他所闡述的哲理,這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原因。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的「目的論」,他表示人所做的任何事都是有「目的」,舉例來說:在咖啡館讀書時被別人用咖啡潑到因而憤怒吼叫。但阿德勒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因為你有個想大吼的「目的」,而衍生出憤怒的理由。看到此論點時,我是感到不可置信且充滿疑惑的,但哲學家的說法卻說服了我。他說:是因為你想藉由吼叫而使對方屈服。為了達到此目的而捏造憤怒這個情緒作為手段。他還加以表示「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並沒有必要以憤怒來解決問題。一般我們認為有原因才會有結果,但目的論顛覆了這個既有想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原來每件事都是有「目的」的。哲學家提到,人之所以不幸,並不是環境及過去造成的,而是缺乏「幸福的勇氣」。以目的論來說,是因為有了不想改變的目的因而感到不幸。但「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情,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哲學家的這段話激勵了我,過去的我總羨慕別人富裕的家境,認為自己沒什麼優點感到沒有自信因而討厭自己,那是因為我有了討厭自己的目的,但人是能夠改變的,只是你要有跨出一步的勇氣,不要被過去所框架住,也不要安於現在,要在「當下」決定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句話引人深思,真的是如此嗎?但仔細思考過後,確實,人與人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以孤單來說,為何會感到孤單?那是因為查覺原本在你周遭的人將你排除在外而感到孤單。很多人都會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當然我也不例外,套入「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個觀念,因為在這社會上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所以就會開始有了「比較」。「害怕比較」是在意外表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自卑感」,哲學家表示自卑感是「主觀」的,以我來說在於我給予我的外表有什麼樣的意義。雖然客觀事實是不能改變的,但主觀意識可以,所以有時換個角度想會自己輕鬆點。

哲學家也表示「自卑感」是必須的,因為他能使人不斷的進步,所以應該將它轉換為動力,但「自卑情結」是不好的,是指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像我就時常將「因為我不夠聰明,所以我不想讀書」掛在嘴邊,哲學家說,這是因為我「害怕改變」而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確實不夠聰明只是藉口而已,因為我害怕改變而不想去改變。所以今後我要改變我自己的想法,要有改變現狀的「勇氣」。這本書推翻了我很多想法,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發,也認識了阿德勒這個哲學家,它的論點都深深的影響了我,其中我相當認同「煩惱是來自人際關係」這個論點。今後在生活上我會妥善使用阿德勒的每項論點,它就像心理學的寶典,替我解決未來所遇到人生問題。

食一乙24號許菁方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心得

此故事中的這種怪事在中國舊社會時有所聞,在別的國家則是匪夷所思。而大伯的兄弟六叔與秀芬之間,卻發生了一段似有似無的愛情,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這一場註定了無力翻轉命運、有緣無分的苦澀戀情當然必須以悲劇收場了。大媽替丈夫納妾生子,其實是出自於她自私的動機:希望把丈夫從那個二太太交際花的身邊奪回來。所以秀芬的死,我想大媽要負責任的。然而在作者的筆下,大媽又是一個那樣「豆腐心腸」的大好人。而大伯按傳統的標準也沒有不對,因三妻四妾是被當時社會所容許的。而最苦了秀芬,因不能跟喜歡的人不能長相廝守,擁有她的人卻如此薄倖。這篇故事,有著揮不去的哀傷。至少我很慶幸自己是生在婚姻自主的時代,比那些舊社會的女子多了一些對生命的掌控權。雖然男人好像都是喜歡左擁右抱,巴不得自己可身為大享後宮三千佳麗的古代皇帝,或是當個討四個老婆的回教徒,但是想到那些失寵冷落時的無盡悲涼,和看那些爭風吃醋的殘忍手段,才感覺到妻妾成群真是罪過至極。這顆紅橘子可說實在是太苦太澀了,所以吃這麼一次就夠了。這,或許就是人性的弱點吧!人們總是很會計劃很會空想?... 也許,在心中的那些想法都是對的。又或者,根本就沒有什麼對與錯,但是人們總是還會退縮、會害怕最後,真要執行之時,總還是會選擇最保守最安全的一條路走去...... 以前的人是如此,現在的人是否又有進步幾分呢?三個傳統女子的悲哀,大媽只為了去稍稍留住丈夫的人,而卻好像摧毀了秀芬的一生,二老婆何嘗又不哀呢?生不出孩子的她,知道有另一個女子即將以子為貴,奪去她的地位時,她只能風塵僕僕趕來拼命想打壓敵手,甚至只能靠肚皮爭不爭氣?在那新舊時代的交替裡,新觀念與舊觀的衝突是可想而知的。我想最後要恨就得恨秀芬為何是生於那個時代裡吧!畢竟,他們都已經作古也奮鬥努力掙扎過,雖然在許多人的眼中還是失敗了,但 相信那股生命的韌性依舊可以傳承...............就等待現在的人開花結果 ....這篇故事寫的是男女的感情糾葛,但卻因為生處於大時代、大環境下,刻骨銘心的苦澀戀情。他們都用自已的方式愛著自己深愛的那個人,但是,世事身不由己,是時代與環境造就了他們,是命運決定了一切。

食一乙26陳品瑄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心得

每個人都是以自己思想為論點的哲學家,但每個人亦追尋真正的道理。起初,我也和書中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一樣,根本不相信「世界無比單純」這種理論,我總是認為,社會上每個人都帶著一張面具,人際變得虛假,誰也不知道面具背後的複雜混亂。為什麼我總覺得壓力大呢? 

我總是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因此我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深怕別人討厭我,更認為只要每個人都喜歡我,那就是最自由、心的事。但阿德勒卻不這麼認為。他把這種「不想被別人討厭」的欲望歸為「傾向性」。如果順著這種傾向性生活,就如同從坡道上滾落的石頭一樣,頂多是個欲望和衝動的奴隸罷了。他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看到這個論點時,剛開始我是半信半疑的,後來才明白原來阿德勒那句話的言下之意正是要我們不要害怕被人討厭。有時太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暗自悲傷,該妥協委曲求全?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總是在痛苦煩惱中掙扎。我們往往為了不想被人討厭,刻意迎合對方,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禁錮了自己內在的自由意志,變成了坡道上滾落的石頭,逐漸失去掌控自己的目標與方向的能力,隨波逐流失去自我,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時代的改變,更增添現實的壓力,「傾向性」帶給我們的並非自由,反而更是一種拘束。因為我們為別人而活,為他人辛苦,努力讓自己達成他人的期待與目標。想要讓自己自由,必須先把自己獨立出來,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生。

阿德勒所提出的「目的論」是整本書中最主要的解釋觀點。例如某人把自己關在屋裡不願外出,一般我們都是以佛洛伊德的「決定論」來解釋每一件事,像是:「自己因為受父母凌虐,所以無法適應社會。」但阿德勒卻擺脫一貫的觀點,以「目的論」來解釋:「為了不要外出,製造出不安與恐懼的感受。」這樣的論點乍聽下很弔詭,但阿德勒想傳達的是:主要的問題在於他為什麼不想出去呢?原因正是為了能「得到父母的所有關注」而衍生出這個過去遭受的負面經驗理由。哲學家解釋:事實上過去的心裡創傷並不會影響日後的生活適應,並進一步表示,之所以無法改變,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或許是怕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未來變得難以預料,也就是說,保持「現在的我」還是相對比較安全放心。

書中每一個論點都讓我信服得無法反駁,也給了我不一樣的想法。雖然這並非是讀一遍就能完全體會的書,但不可否認,這一本鼓勵我們「自由去做自己」的書,它開啟了我不同的思維模式,像播下一顆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提醒我重新去認識自己做自己,不要活在別人的期許中,不要害怕改變,勇敢跨出第一步,試著讓自己的心靈獲得真正的自由。我期待這顆種子能開花結果。

食一乙29號葉姵廷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部哲學小說,書中以對話讓讀者更容易了解阿德勒的思想。

在書中由一個沒有自信的年輕人向哲學家提出種種在生活上的疑問。閱讀此書時

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名年輕人,因為他的觀點以及提出的問題都和我的想法相當雷同,因此能夠深深融入書中內容,能清楚的了解他所闡述的哲理,這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原因。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的「目的論」,他表示人所做的任何事都是有「目的」,舉例來說:在咖啡館讀書時被別人用咖啡潑到因而憤怒吼叫。但阿德勒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因為你有個想大吼的「目的」,而衍生出憤怒的理由。看到此論點時,我是感到不可置信且充滿疑惑的,但哲學家的說法卻說服了我。他說:是因為你想藉由吼叫而使對方屈服。為了達到此目的而捏造憤怒這個情緒作為手段。他還加以表示「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並沒有必要以憤怒來解決問題。一般我們認為有原因才會有結果,但目的論顛覆了這個既有想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原來每件事都是有「目的」的。 

哲學家提到,人之所以不幸,並不是環境及過去造成的,而是缺乏「幸福的勇氣」。

以目的論來說,是因為有了不想改變的目的因而感到不幸。但「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情,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哲學家的這段話激勵了我,過去的我總羨慕別人富裕的家境,認為自己沒什麼優點感到沒有自信因而討厭自己,那是因為我有了討厭自己的目的,但人是能夠改變的,只是你要有跨出一步的勇氣,不要被過去所框架住,也不要安於現在,要在「當下」決定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句話引人深思,真的是如此嗎?但仔細思考過後,確實,人與人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以孤單來說,為何會感到孤單?那是因為查覺原本在你周遭的人將你排除在外而感到孤單。很多人都會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當然我也不例外,常常因為自己太胖或不夠高而感到困擾,套入「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個觀念,因為在這社會上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所以就會開始有了「比較」。「害怕比較」是在意外表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自卑感」,哲學家表示自卑感是「主觀」的,以我來說在於我給予我的外表有什麼樣的意義,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夠瘦且不夠高。雖然客觀事實是不能改變的,但主觀意識可以,所以有時換個角度想會自己輕鬆點。

食一乙33號鄭琇菁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指的是「有勇氣做自己」才能得到真

自由。這樣說好像還是很難懂,舉例來說好了,我有個朋友最近

很煩悶,她經營的一個社團,因為規則訂的比較嚴格,導致小部

份人不爽常常留言嗆她,甚至背地裡在別的地方說她的不是。我

的朋友又生氣又傷心,覺得自己為了大家付出這麼多,為什麼會

有人要這樣傷害她… (寫到這裡真覺得應該推薦她讀這本書)

書中的哲學家如是說:「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

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

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要了解上面這段話,必須先學習書中的另一個概念,也就是「課

題的分離」。什麼是課題?大家都知道「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

,卻不能強白牠喝水。」將馬牽到水邊,是我們的「課題」,要

不要喝水,是馬的「課題」。以此概念再回到上一段,意思就是

,我們怎麼做,是自己的選擇,別人要認同或討厭,是別人的選擇。

人都有不想被討厭的傾向性,全班50人中,有1個人非常討厭你,

你就會變得很在意那個人,常苦惱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他要討厭你

,卻忽略了其它49個人,甚至沒查覺當中有很多人是喜歡你的。

尋求認同雖然是種本能,有時並不見得要遵循,

一直沈溺在那個討厭你的人觀點上,人就是這樣,接著你為了被喜歡而改變自己,其實是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不「真」的心態。

當中我覺得相當受用也為之震驚的,是它點出了一項我一直不願承認的真相,也就是「心理創傷並不存在。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和書中的年輕人一樣,剛開始讀到這段我也想大聲駁斥,一個人小時候受虐或父母離異,怎麼可能不會影響到他接下來的人生?但哲學家說那是因為我們都「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因為我們害怕改變會失敗,所以在內心或潛意識中安撫自己:我現在會這樣都是因為我小時候受虐/沒有媽媽/被同學霸凌的關係。把現在懦弱的自己給合理化後,就能繼續躲在羽翼下舔拭著一直以來的缺陷。

雖然一開始不認同,但敞開心胸誠實思考過後,我發現這的確是我一直不願承認的事實。以前我常覺得,父母的過度保護,是造成我現在軟弱的原因,所以才會很多事想做卻跨不出去。經過哲學家劈頭式的點醒,我終於明白,也願意承認,很多事其實不是自己「沒辦法做」,而是根本就「不想做」,不想做的原因有很多,不外乎是"怕困難"、"怕失敗"、"怕麻煩",把它推到過去不美好的經驗上,說穿了只是為了減少不去做的罪惡感罷了。就像哲學家所說:「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以「目的論」來說,是因為有了不想改變的目的因而感到不幸。但「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情,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哲學家的這段話激勵萍子,喜歡這樣觀點,只是有跨出一步的勇氣,不要被過去所框架住,也不要安於現在,要在「當下」,自己的人生,自己來決定。

「被討厭的勇氣」其實最主要告訴我們,要勇敢做自己,才能得到自由,你才能不被拘束。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會心得

食一乙16號鍾家宏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閱讀心得   勇氣常常被每個人當作口頭禪一樣掛在嘴邊,曾幾何時有人做得到,克服恐懼的勇氣?又或者是追夢的勇氣?   書名中:被討厭的勇氣,在所有人的生命當中,每個人都是彼此的過客,也許是過眼雲煙,又或者是熱鐵烙膚,...